为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今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坚持高位统筹、机制创新,构建扬尘污染防控新格局,同时,建立房屋建筑施工工地分类分级动态监管机制,以科技赋能推进绿色施工,以清洁替代推进绿色运输,有效减少了扬尘污染排放。精准管控、精细管理,石家庄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石家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80,同比下降16.41%,其中,PM10平均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幅度达16.7%。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程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10。
对房屋建筑工地实施分类分级监管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将其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全局统筹推进。今年以来,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设立正县级事业单位——市大气污染防治服务保障中心,配强人员装备,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与指挥调度,专职统筹协调全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扬尘污染点多、面广、易反复,为推进精细管理和精准管控,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服务保障中心、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网格监管体系、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健全问题闭环处置机制等措施,积极构建扬尘污染防控新格局,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见效。”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服务保障中心主任尚智勇向记者介绍说。
建立分类分级动态监管机制。制定印发《石家庄市房屋建筑施工扬尘治理A类工地动态认定办法》,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全市房屋建筑工地实施差异化管理。对认定为A类工地的,坚持“日常不扰、无据不查”的督导原则,降低检查频次。
此外,在完善网格监管体系方面,石家庄市构建了“市—区—街道—网格员”四级联动响应体系,哪里有污染,哪里就有快速响应,提升了精细化管控水平。在全流程闭环机制方面,石家庄市推行“问题督导—清单交办—限期整改—结果反馈—核查销号”五位一体闭环管理模式,严防问题反弹回潮。同时,市大气污染防治服务保障中心每月定期组织住建、城管、交通、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召开工作推进会,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凝聚起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绿色施工新技术高效抑尘
近日,在位于石家庄市裕华区翟营南大街与东岗路交口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综合楼建设项目现场,一座主体面积约17694平方米、高约27米的巨型白色气膜拔地而起、格外醒目。这座采用高强度建筑膜材打造的“超级穹顶”,将整个建筑基坑严密包裹。
步入基坑气膜内部,顿感凉爽怡人,与外面的炎热天气形成极大反差。几名工人正在专注地进行施工作业,有的在焊接腰梁,为安装锚索打造坚固支座;有的在进行边坡加固,为坑壁披上坚固的“铠甲”……整个场面忙而有序。
正在现场指挥工人作业的项目负责人王西伦介绍说:“‘超级穹顶’是石家庄市在工程建设中推广使用的绿色施工新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大型气膜使作业点位形成一个全天候的封闭空间。基坑气膜整体防尘效果超过90%,噪音降低率达80%以上,有效减少了工程施工期间对周边居民和医院病患的影响。”记者了解到,基坑气膜技术克服了雨天对工程施工的干扰,膜内的恒温环境保证了工人良好的工作状态,预计可缩短施工工期30%,降低能耗20%。此外,基坑气膜结构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为保障工程质量和工人安全创造了条件。
得益于基坑气膜技术的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综合楼建设项目在扬尘治理、噪音管控以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施工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综合效益,标志着石家庄市工程建设在“绿色建造”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基坑气膜技术做出了示范。
据了解,目前石家庄市新开工的76个房屋建筑施工项目中,56个新建项目使用了绿色施工新技术,占比达74%。此外,有43个项目应用钢板网全封闭技术、5个项目应用装配式道路技术。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有效地抑制了工地扬尘、噪声污染,实现了环境污染更少、施工进度更快的可喜变化。
施工工地运输车辆新能源化
石家庄在创新实施施工工地分级分类动态监管,推广绿色施工新技术的同时,还强化施工工地运输车辆的清洁化,构建全过程污染防治体系。
走进石家庄市桥西区河北省档案方志馆项目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辆时进时出。与以往所见的渣土车不同的是,这些车辆的车头与车厢之间,有一个大型蓄电池,为渣土运输提供动力。
这些渣土运输车正是纯电动新能源渣土车,与传统燃油渣土车相比,具有绿色无污染、运营成本低的优势。新能源渣土车每次充电费用约为300元,可行驶约220公里,日均运营成本较燃油车可降低30%—40%。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先后印发《石家庄市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电动化推广应用专项实施方案》《关于优化新能源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及车辆准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快推进新能源车辆的推广普及。同时,制定运输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在信用评价中对购置新能源车的企业给予加分,引导企业购置新能源车辆。
政策是方向,服务是桥梁。为方便有需求的企业自主选择新能源车辆,石家庄市分别在裕华区、栾城区、元氏县召开生产企业与运输企业之间的产需对接会,鼓励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新能源车辆。此外,坚持疏堵结合,对拟进入渣土运输行业的运输车辆实行严格把关,石家庄市区三环内只对新能源车辆办理单车核准证件。2024年、2025年,石家庄市新增渣土车全部实现了新能源化。截至2025年8月5日,石家庄市在册新能源渣土车有3551台,折合标准车21036辆,在促进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推动渣土车新能源化的同时,石家庄市还将绿色运输理念延伸至商品混凝土运输等领域。石家庄市共有搅拌站206家,目前有28家搅拌站达到环保绩效引领水平。这些绩效引领企业的物料和产品通过公路运输,采用国六或新能源清洁运输占比达到80%以上,其中商品混凝土运输采用新能源的占比达到40%以上。